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- 教学科研

体育学院举办第十一期博士学术沙龙

4月28日,我院在第六教学楼101会议室成功举办第十一期博士学术沙龙。本期活动以“运动科学赋能健康实践”为主题,闫子龙、董瑞卿、郭尔玲三位博士学者分别围绕力量训练、大学生体态矫正及运动与血管健康等方向发表专题演讲,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研讨,现场学术氛围热烈。

闫子龙在《解读〈周期理论与实践〉之力量训练》报告中指出,运动员水平决定训练策略:低水平运动员可通过大重量训练提升基础力量与力变化率(RFD),而高水平运动员需结合爆发力训练优化神经适应与功率输出(P=F·v)。研究强调,科学的肌肉力量发展不仅能提高短跑、跳远等项目的运动表现,还可增强运动经济性并降低损伤风险。团队建议,训练中应同步强化关节灵活性与神经控制能力,推动力量向运动功能的高效转化。

董瑞卿分享的《大学生不良体态研究》引发广泛关注。数据显示,83.6%的大学生存在头前倾、高低肩等体态问题,男性群体尤为突出,40%出现骨盆后倾与多重体态叠加。研究指出,久坐使用手机、缺乏锻炼及腰臀比异常是主要诱因,肥胖者更易因脊柱前倾产生代偿反应。呼吁高校将体态筛查纳入体育必修课,推广“AI姿态分析+动态监测”技术,并制定“抗重力肌群强化训练+行为矫正”综合方案,从源头减少体态相关损伤。

郭尔玲在《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差异对比分析》中揭示,单一高强度抗阻训练可能短暂升高青年男性动脉僵硬度(PWV值波动超15%),而“抗阻-有氧联合训练”可显著改善血管弹性,效果较单一训练提升26%。研究对比两种血管病变的病理差异,证实雌激素对女性血管的保护作用,提示男性需警惕高负荷训练风险。建议采用“力量训练后30分钟低强度有氧”模式,构建“运动-血管健康”良性循环,为青年群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。

本期沙龙不仅拓展了师生学术视野,更通过“运动实践反哺论文写作”的方法论,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路。 其一是推动运动科学与健康管理前沿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,其二是以问题导向研究反哺课程改革,为体态监测、科学训练等校园健康服务提供理论支撑与创新方案。

闫子龙博士分享

董瑞卿博士分享

郭尔玲博士分享